腎臟新陳代謝科 - 衛教文章
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指泌尿道受到細菌、黴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侵入。單純的泌尿道感染,是指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若是感染向上蔓延,侵襲到腎臟本身的組織,會併發腎盂腎炎。
流行病學
下泌尿道感染主要發生在年輕性活躍以及生育年齡的婦女身上,然而除了在懷孕的婦女身上,很少有嚴重的併發症。在嬰兒、小孩(特別是小於六歲) 以及小於50 歲的男性,泌尿道感染極少發生,若有則通常合併有泌尿道結構上的異常,如膀胱逆流、尿路阻塞等。所以在這些人身上,需要更積極的治療和診斷。
原因
1.過少的飲水量:水喝得少會減少排尿的頻率,因而增加細菌停留在膀胱或尿道內的時間,並且繁殖進而形成感染。
2.長時間憋尿:有些人因工作性質緣故,而須長時間憋尿,如老師、專櫃小姐、司機、營業員等,容易因尿液在膀胱停留時間較久,而造成感染機率增加。
3.衛生習慣不良:女性排尿後,擦拭的方向應由陰道口擦至肛門,即由前向後擦拭,當擦拭方向不對時,容易把陰道和肛門間細菌帶進尿道,甚至膀胱裡,而 引起感染。
4.更年期女性,因女性荷爾蒙降低,使黏膜較乾澀、細菌易滋長,更增加陰道及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約一般年齡層的10~15倍之多)。
5.特殊活動:性交時,常常會把陰道和肛門間的細菌帶進尿道。性交也可能造成組織的不適,使其易於遭受感染。
臨床症狀
1.頻尿、尿急、排尿時灼熱感或疼痛
2.解尿困難、下腹部不舒服
3.寒顫及發燒
4.小便有異味、混濁或有血尿情形
5.腰部疼痛或下背痛
※有些人會發冷、發熱、頭暈、想吐和背腰部疼痛,表示腎臟可能己受到感染(必須立刻接受治療)。
治療
1.成人每日補充適量水份約2000 cc,有助於將細菌沖離尿道系統。
2.以口服或注射抗生素治療,醫師會依感染細菌種類、部位和感染程度選擇合適的藥物。
3.如有發燒時給予退燒鎮痛藥物。
預防
1.多喝開水,若無限水禁忌者(水腫、心臟病、腎功能異常等),每天至少喝2000 cc的水份。
2.勿憋尿,有尿意時即上廁所。
3.蔓越莓富含「前青花素」,可以抑制細菌附著在泌尿道,同時降低細菌的「鞭毛運動」,預防泌尿道遭細菌入侵感染。蔓越莓類的製品在預防泌尿道感染上有部份功效。
4.排尿及排便後要擦拭時,應由陰道口擦至肛門,即由前往後擦拭,以避免細菌的傳播。
5.保持會陰部的清潔。
6.婦女於行房後立即小便,多喝開水;月經期間勤換衛生棉。
7.採淋浴,避免泡浴及盆浴。
8.穿著棉質內褲、褲襪及束褲。
9.感染期間應依醫生指示服用藥物,勿自行停藥導致復發。
10.糖尿病、尿路結石、攝護腺肥大等易導致尿路感染,應接受適當治療,預防尿路感染再發生。
日常照護
※有以下症狀時儘快接受診療。
1.想解小便,卻解不出來。
2.解小便灼熱、疼痛。
3.下背痛。
4.小便中有血或膿狀物。
5.不正常的陰部分泌物。
6.發冷和發燒。
※切勿擅自亂服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