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光眼簡介
青光眼為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就像許多慢性病一樣,青光眼需要長期的追蹤與治療。由於青光眼臨床症狀並不明顯,而且控制不良會導致失明,因此需要醫師與病人特別重視。簡單的說,眼球正常的眼壓值介於 10 到 21 毫米汞柱,當眼壓高於正常值時就有機會造成青光眼。青光眼是眼壓過高而造成視神經逐漸受損的疾病,視神經受損會影響患者的視野,視野通常會逐漸縮小,最後失明。由於青光眼的症狀並不明顯,所以臨床上常被忽略,往往患者來就診時都已經是末期青光眼了,所以眼壓的控制很困難,失明的機會也相對較高。
二、青光眼的盛行率
根據文獻的回顧分析,青光眼在全世界的盛行率約為 1%,但在亞洲地區的盛行率約為 3%,尤其是在東亞地區更高,在台灣青光眼的盛行率也與文獻的結果相似。在比例上,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的患者多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
三、青光眼的分類
青光眼的分類方式很多種,最常見的為根據眼球前房隅角的寬度區分為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和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好發在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視、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族群;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好發在亞洲老年人,尤其是女性、遠視眼、身高不高的族群。另外也可以根據青光眼發生的年紀分類為先天性青光眼及成人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除了會有眼壓升高的典型症狀外,還可能會有畏光、溢淚、角膜混濁、紅眼或眼軸過長等表現,先天性青光眼因為發生的年紀多在 3 歲內,日後造成視力受損的機率也相對較高。青光眼根據病程發作的不同還可以區分為急性青光眼和慢性青光眼,慢性青光眼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大多時候患者只覺得有輕微的眼睛脹痛或是頭痛等症狀,嚴重的慢性青光眼病人則會有視力及視野下降 ( 尤其是晚上時更明顯 ),甚至看光源時會有光暈的現象,所以慢性青光眼除非有接受眼科檢查 ( 包含眼壓及視神經檢查 ) 否則不易發現;反之,急性青光眼會有急性發作的半邊頭痛、頭暈、噁心、眼睛紅、眼球腫痛且視力模糊,量測眼壓時通常會發現眼壓值高於 30 毫米汞柱。急性青光眼為眼科的急症,需要即時降眼壓的治療,避免視神經的破壞。
四、青光眼的診斷
青光眼的診斷除了病史的詢問,還需要眼部裂隙燈檢查、眼壓檢查、視神經檢查及視野檢查。大致上來說,眼壓偏高合併有視神經盤凹陷及視野缺損即可以確診為青光眼。不過也有少部分病人眼壓正常,但是仍有視神經盤凹陷及視野缺損,臨床上稱之為正常眼壓型青光眼。近年來對於青光眼的診斷多了一項利器:眼部光學斷層掃描儀 (OCT)。OCT 可以針對視神經作細部的掃描,進而了解視神經受損的部
位,OCT 與視野儀的報告可以提升青光眼的診斷率。本科目前皆備有眼部光學斷層掃描儀 (OCT) 及視野儀,可以對青光眼的診斷及追蹤作詳細的檢查。
五、青光眼的治療
青光眼的治療以降眼壓為首要的目標,臨床上可以用眼藥水、口服藥、靜脈注射藥物、雷射、冷凍療法以及手術等方式治療。青光眼藥物有許多種類,包括類前列腺素、β 型阻斷劑、α-2 型促進劑、碳酸酐酶抑制劑、高滲透壓類藥物及縮瞳劑等等,使用上依據每位患者的狀況以及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去做選擇。對於已經使用多種藥物但是眼壓仍然控制不良之病人,或是對藥物副作用無法容許之病人,也可
以考慮接受雷射或冷凍治療。最後,如果上述治療方式皆無法有效的控制眼壓,就需要手術治療。
六、青光眼的預防與追蹤
未曾接受眼科檢查的民眾應該至少到眼科接受一次檢查 ( 包含眼壓檢查 ),以了解是否有眼壓偏高的狀況。而有家族病史、慢性病史或相關危險因子的民眾則建議至少半年至眼科檢查一次。另外青光眼確診患者則根據病情狀況不同,需要每 1 ~3 個月接受眼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