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距離準醫學中心還有:2893天

:::
小兒科 發佈單位:通資組 發佈日期:112年06月02日

一轉眼就六月了,開始迎來炎炎的夏日,許多夏日流行的病菌也蠢蠢欲動,常見的像是諾羅病毒 (Norovirus) 及輪狀病毒 (Rotavirus) 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以及造成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及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其中又以會造成重症的腸病毒最令家長們擔憂。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這類病毒通常在腸胃道繁殖,不過卻大多通常不會有腸胃道症狀,反而是發燒、以及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這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 3 型(1 至 3 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 23 種 A 型(A1 至 A22 型,A24 型)及 6 種 B 型(B1-B6 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 30 型(1至 33 型,但 8、10 及 28 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 型~)等 60 餘型。

[ 流行病學 ]
臺灣地處亞熱帶,剛好適合腸病毒生長,所以台灣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根據國內統計資料,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 3 月下旬開始上升,於 5 月底至 6 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 9 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重症致死率約在 1.3%至 33.3% 之間。若以年齡層看,重症患者以 5 歲以下幼童居多,佔所有重症病例約90%;而在死亡病例方面,也以 5 歲以下幼童居多。

[ 傳染方式 ]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宿主及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 – 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以由皮膚水泡的分泌物傳染,另外,新生兒也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傳染力方面,在發病前,喉嚨部位及糞便就可以發現病毒,就有傳染力,發病一週內傳染力最強,即便痊癒後,病毒仍可在糞便中發現病毒,時間長達 8-12 週。

[ 潛伏期 ]
感染腸病毒後,約 2 到 10 天(平均約 3 到 5 天)會開始出現症狀。

[ 臨床症狀 ]
腸病毒大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
常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及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或因感染腸病毒 D68 型而引起嚴重呼吸道症狀、腦炎或急性無力脊髓炎等。另外,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症狀大多與嬰幼兒的表現不同,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

[ 重症前兆 ]
孩子若出現有以下四種症狀 : 嗜睡、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持續嘔吐,就有可能是重症之前兆,必須盡快就醫。

[ 預防及治療方法 ]
最有效預防腸病毒感染的方式就是洗手 !
而且,以使用肥皂的濕洗手才具有殺菌效果,普通使用酒精的乾洗手,是殺不死腸病毒的哦 !

另外,環境的部分也要做充分的清潔,使用 500 ppm 濃度的含氯漂白水清潔環境。那要如何泡出 500 ppm 濃度的漂白水呢 ?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家庭用漂白水(5% 濃度 )5 湯匙加上 8 瓶大罐寶特瓶 (1250cc) 的水,攪拌均勻即可。

目前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臨床上採取支持性療法;針對重症患者,則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另外腸病毒支疫苗目前也尚在臨床試驗階段。

若有疑似腸病毒症,請盡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最近週遭是否有人有類似症狀、疑似或確定為腸病毒感染之接觸史。

參考資料 :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22,1 月 ).腸病毒防治工作指引。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腸病毒疾病介紹。 

 

【註】 表示另開視窗,目的地網站可能不符合無障礙設計標準。

瀏覽人次:1,108更新日期:113-03-21
瀏覽人次:1,108更新日期:113-03-21